兵燹是什么意思
發音:
意思解釋
手機版
- bīngxiǎn
〈書〉戰爭造成的焚燒破壞等災害:藏書毀于~。
- 兵 bīng ㄅㄧㄥˉ1)武器:~器。~刃。~不血刃(兵器上面沒有沾血,指...
- 燹 xiǎn ㄒㄧㄢˇ1)野火。多指兵亂中縱火焚燒:兵~。烽~。兵燹
- 兵燹之禍 兵燹之禍 基本解釋:兵燹:戰亂所造成的破壞。指因戰亂而遭受焚燒破壞的災禍。
- 兵燧 猶烽燧。 古代邊防報警燃舉的煙火。 借指戰亂。 ? 清 龔自珍 《平均篇》: “至極不祥之氣, 郁于天地之間, 郁之久乃必發為兵燧, 為疫癘, 生民譙類, 靡有孑遺, 人畜悲痛, 鬼神思變置。” ? 王闓運 《李仁元傳》: “ 江西 院司知兵燧日遠, 因議轉餉。”
- 兵爪 鶴的大腳趾。 ? 唐 段成式 《酉陽雜俎?廣動植序》: “鶴左右腳里第一指名兵爪。”
- 兵燼 猶兵火。 ? 明 胡應麟 《少室山房筆叢?經籍會通一》: “兵燼所經, 玉石俱毀, 況書宜火物也。”
- 兵牌 1. 傳令的士兵。 ? 清 蔣士銓 《桂林霜?出撫》: “稟老爺, 兵牌驛馬, 俱到門外。” 2. 清 代由官府發給、差兵執持的一種憑證。 ? 清 蔣士銓 《臨川夢?哱叛》: “當下把衙門燒毀, 奪了兵牌印信。” ? 《清會典事例?刑部十一?徒流遷徙地方一》: “起解省分, 將解發軍流人犯, 于起解之先, 豫行咨明該撫, 先期定地, 飭知入境首站州縣, 隨到隨發。 其解犯兵牌內, 填明解赴某省, 入境首站某州縣, 遵照定地, 轉解配所, 投收申繳字樣。”
- 兵災 bīngzāi戰亂帶來的災難。
- 兵火 bīnghuǒ戰火,指戰爭:~連天ㄧ書稿毀于~。
- 兵甲 1. 兵器和鎧甲。 泛指武器、軍備。 ? 《國語?吳語》: “唯是車馬、兵甲、卒伍既具, 無以行之。” ? 《孟子?離婁上》: “城郭不完, 兵甲不多, 非國之災也。” ? 明 方孝孺 《艤航軒記》: “斧鉞兵甲恃之以為威。” 2. 指士兵, 軍隊。 ? 《左傳?哀公十五年》: “ 公孫宿 以其兵甲入于 嬴 。” ? 《醒世恒言?隋煬帝逸游召譴》: “大興西苑, 兩至 遼東 ……兵甲常役百萬, 士民窮乎山谷。” 3. 戰事;戰爭。 ? 《戰國策?秦策一》: “明言章理, 兵甲愈起。” ? 《史記?越王勾踐世家》: “ 蠡 ( 范蠡 )對曰: ‘兵甲之事, 種 不如 蠡 。 ’” 明 高啟 《蕭山尹明府吳越兩山亭》詩: “邇來此地有兵甲, 風景頗似當年愁。”
- 兵源 bīngyuán士兵的來源:~充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