懸車之年是什么意思
發音:
意思解釋
手機版
- 指七十歲。
- 懸車 1. 形容險阻。 ...
- 之 zhī ㄓˉ1)助詞,表示領有、連屬關系:赤子~心。2)助詞,表示修飾...
- 年 nián ㄋㄧㄢˊ1)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:一~。三~五載。2)每年的...
- 懸車之歲 見“懸車之年”。
- 懸車 1. 形容險阻。 ? 唐 杜甫 《提封》詩: “借問懸車守, 何如儉德臨。” ? 仇兆鰲 注: “即所謂在德不在險。”參見“ 懸車束馬 ”。 2. 古代記時的名稱。 指黃昏前一段時間。 ? 《淮南子?天文訓》作“縣車”。 ? 三國 魏 繆襲 《挽歌詩》: “白日入 虞淵 , 懸車息駟馬。” ? 明 何景明 《古冢賦》: “哀懸車之莫察兮, 怨修夜之不晨。” 3. 致仕。 古人一般至七十歲辭官家居, 廢車不用, 故云。 ? 漢 班固 《白虎通?致仕》: “臣年七十懸車致仕者, 臣以執事趨走為職, 七十陽道極, 耳目不聰明, 跂踦之屬, 是以退老去避賢者……懸車, 示不用也。” ? 《舊唐書?李百藥傳》: “及懸車告老, 怡然自得。” ? 清 方文 《蕭先生六十》詩: “華簪曾佐大長秋, 六十懸車未白頭。” 4. 借指七十歲。 ? 《周書?韋孝寬傳》: “ 孝寬 每以年迫懸車, 屢請致仕。” 5. 指隱居不仕。 ? 《后漢書?陳寔傳》: “時三公每缺, 議者歸之, 累見徵命, 遂不起, 閉門懸車, 棲遲養老。” ? 清 施閏章 《送孫豹人舍人歸揚州序》: “士不充詘于富貴, 不隕獲于貧賤, 雖有蒲輪之徵, 不改懸車之素, 可謂皭然無忝處士者也。”
- 懸車束馬 形容險阻。
- 束馬懸車 shù mǎ xuán chē 【解釋】束馬:把馬蹄包起,防止馬滑倒;懸車:把車子鉤牢,以防脫落。把馬腳裹起來,把車吊上山去。形容走山路的艱險情況。【出處】《管子·封禪》:“束馬懸車,上卑耳之山。”【拼音碼】smxc【用法】聯合式;作謂語、定語;形容走山路的艱險
- 下車之始 同“下車伊始”。
- 兵車之會 bīng chē zhī huì 【解釋】會:會盟。春秋時齊桓公爭霸,屢次與諸侯會盟,其中在僖公年間的四次,齊國帶有軍隊,稱為“兵車之會”【出處】《穀梁傳·莊公二十七年》:“兵車之會四,未嘗有大戰也。”【拼音碼】bczh【用法】偏正式;作賓語;指武裝會盟
- 兵車之屬 見“ 兵車之會 ”。
- 函車之獸 指大獸。 ? 《莊子?庚桑楚》: “夫函車之獸, 介而離山, 則不免于罔罟之患。” ? 成玄英 疏: “其獸極大, 口能函車。” ? 《宋書?袁淑傳》: “臣聞函車之獸, 離山必斃;絕波之鱗, 宕流則枯。”
- 前車之鑒 qián chē zhī jiàn 【解釋】鑒:鏡子,為教訓。前面車子翻倒的教訓。比喻先前的失敗,可以做為以后的教訓。【出處】《荀子·成相》:“前車已覆,后未知更何覺時!”漢·劉向《說苑·善說》:“前車覆,后車戒。”【示例】~,請自三思。(清·陳忱《水滸后傳》第二十五回)【拼音碼】qczj【用法】偏正式;作主語、賓語;用于勸告人【英文】lessons drawn from others' mistakes
- 后車之戒 hòuchēzhījiè(1)[lessons drawn from others' mistakes] 謂以前失敗的例子,可以作為后來的教訓秦王道:“孤當初不聽先生們之諫,致有此難。將來后車之戒,孤當謹之。”――《隋唐演義》(2)參見“前車之鑒”
- 巾車之恩 謂 漢 光武帝 劉秀 于 巾車鄉 (今 河南 寶豐 東)擒獲 馮異 , 旋即赦而錄用的故事。 據《后漢書?馮異傳》載: 異 本為 王莽 郡掾, 與 苗萌 共守 父城 拒 漢 。 ? 光武 略地 潁川 , 攻 父城 不下, 屯兵 巾車鄉 。 ? 異 間出行屬縣, 為 漢 兵所執。 時 異 從兄 孝 及同郡 丁綝 、 呂晏 并從 光武 , 因共薦 異 , 得召見。 ? 異 遂歸 漢 , 后為 光武 佐命功臣。 ? 建武 六年春, 異 朝京師, 光武 引見后, 賜以珍寶、衣服、錢帛。 ? 異 謝曰: “臣聞 管仲 謂 桓公 曰;‘愿君無忘射鉤, 臣無忘檻車。 ’ 齊國 賴之。 臣今亦愿國家無忘 河 北之難, 小臣不敢忘 巾車 之恩。”
- 盈車之魚 指大魚。 ? 《列子?湯問》: “ 詹何 以獨繭絲為綸, 芒針為鉤, 荊筱為竿, 剖粒為餌, 引盈車之魚。” ? 張湛 注: “《家語》曰: ‘鯤魚, 其大盈車。 ’”
- 覆車之戒 fù chē zhī jiè 【解釋】比喻先前的失敗,可以作為以后的教訓。【出處】《晉書·庾純傳》:“純以凡才,備位卿尹,不惟謙敬之節,不忌覆車之戒矣。”【拼音碼】fczj【用法】偏正式;作賓語;比喻失敗的教訓
- 覆車之鑒 fù chē zhī jiàn 【解釋】比喻先前的失敗,可以作為以后的教訓。【出處】《晉書·庾純傳》:“純以凡才,備位卿尹,不惟謙敬之節,不忌覆車之戒矣。”【拼音碼】fczj【用法】偏正式;作賓語;比喻失敗的教訓
- 不惑之年 bù huò zhī nián 【解釋】不惑: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。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。【出處】《論語·為政》有“四十而不惑”的說法。【示例】他大學畢業年僅20,而光陰飛轉,很快已近~了。【拼音碼】bhzn【燈謎面】40歲【用法】偏正式;作主語、定語;形容人到四十歲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【英文】forty years old
- 古稀之年 gǔ xī zhī nián 【解釋】稀:少。指人到七十歲【出處】唐·杜甫《曲江二首》:“酒債尋常行處有,人生七十古來稀。”【示例】明·馮夢龍《醒世恒言·李道人獨步云門》:“七十~是人生難得的。”【拼音碼】gxzn【燈謎面】70歲【用法】偏正式;作賓語;指男性70歲
- 圣人之年 謂五十歲。
- 垂暮之年 chuí mù zhī nián 【解釋】垂:將,快要。暮:晚,老年。快要到老年。【出處】宋·張元幹《廬川詞·醉落魄》:“年華垂暮猶離索。”【拼音碼】cmzn【用法】偏正式;作賓語;指老年【英文】in old age
- 天假之年 上天賜給足夠的年壽。謂能享其天年。
- 天奪之年 上天褫奪其年壽。謂不能享其天年。
- 當立之年 dāng lì zhī nián 【解釋】指三十歲。【出處】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。”【拼音碼】dlzn【用法】偏正式;作賓語;指三十歲【英文】thirty years old
- 有生之年 yǒu shēng zhī nián 【解釋】一生之中最后的年月,即余年【出處】清·李汝珍《鏡花緣》第68回:“俾臣得保蟻命,此后有生之年,莫非主上所賜,惟求格外垂憐。”【示例】秦牧《序》:“只好用今后~的辛勤努力,來補償過去的不足。”【拼音碼】yszn【燈謎面】育齡【用法】偏正式;作主語、賓語;用于老年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