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直一文是什么意思
發音:
意思解釋
手機版
- 同“不直一錢”。
- 不直 1. 不正;不公。  ...
- 一文 1. 一條斑紋。 指事物的一小部分。 &n...
- 不直一錢 bù zhí yī qián 【解釋】直:通“值”,價值。比喻毫無價值或無能、品格卑下【出處】西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列傳》:“生平毀程不識不直一錢,今日長者為壽。”【拼音碼】bzyq【用法】動賓式;作謂語;形容身無分文
- 不直 1. 不正;不公。 ? 《史記?淮南衡山列傳》: “王使人上書告內史, 內史治, 言王不直。” ? 《新唐書?嚴郢傳》: “天下以 郢 挾宰相報仇為不直。” ? 《資治通鑒?后周太祖廣順二年》: “辛亥, 敕: 民有訴訟, 必先歷縣州及觀使處決, 不直, 乃聽訟于臺省。” ? 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六: “我自身也理不直, 冤仇何時而報?” 2. 不以之為是;不信任。 ? 《漢書?韓延壽傳》: “上由是不直 延壽 , 各令窮竟所考。” ? 清 嚴有禧 《漱華隨筆?莊廷鑨》: “ 之榮 告諸大吏, 大吏右 莊氏 , 不直 之榮 。” ? 林紓 《與姚叔節書》: “既而足下南歸, 不居大學, 有人言校長不直足下, 尋校長亦不見直于學生, 且不見直于司學之人, 而校長行矣。” 3. 不值得。 ? 宋 黃升 《酹江月》詞: “作賦吟詩空自好, 不直一杯秋露。” 4. 不只;不僅。 ? 南朝 梁 劉勰 《文心雕龍?樂府》: “故知 季札 觀辭, 不直聽聲而已。” ? 《北齊書?高昂傳》: “父 翼 常謂人曰: ‘此兒不滅我族, 當大吾門, 不直為州豪也。 ’”
- 一文 1. 一條斑紋。 指事物的一小部分。 ? 《淮南子?說林訓》: “見虎一文, 不知其武;見驥一毛, 不知善走。” ? 柳亞子 《<燕子龕遺詩>序》: “ 王子 所輯雖不多, 見虎一文, 亦足慰君于地下矣。” 2. 一篇文章。 ? 南朝 梁 劉勰 《文心雕龍?序志》: “夫銓序一文為易, 彌綸群言為難。” ? 《陳書?徐陵傳》: “每一文出手, 好事者已傳寫成誦。” 3. 指一句文辭。 ? 《詩?小雅?采菽》“君子來朝, 言觀其旗” 唐 孔穎達 疏: “是一文而有二意。” 4. 一枚銅錢。 舊時銅幣皆有文字, 說明其值, 故名。 ? 北魏 酈道元 《水經注?漸江水》: “ 漢 世 劉寵 作郡有政績, 將解任去治, 此溪父老, 人持百錢出送, 寵 各受一文。” ? 《京本通俗小說?錯斬崔寧》: “是一年前, 也是賭輸了, 身邊并無一文, 夜間便去掏摸些東西。” ? 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回: “自己又是一文不要的。” 5. 方言。 一塊銀元。 徐珂《清稗類鈔?方言類》: “ 廣州 方言: 一塊銀元, 呼作一文。”
- 一文錢 1. 一枚銅錢。 也指極少的錢。 ? 唐 張祜 《感歸》詩: “行卻江南路幾千, 歸來不把一文錢。” ? 《朱子語類》卷十五: “恰如人有一屋錢, 散放在地上, 當下將一條索子都貫穿了。 而今人元無一文錢, 也要學他去穿。” ? 《醒世姻緣傳》第十二回: “難道我們敢受一文錢不成?” 2. 古錢名。 見 宋 洪遵 《泉志》卷七。
- 分文不直 亦作“分文不值”。亦作“分毫不值”。形容毫無價值。
- 一文不值 yī wén bù zhí 【解釋】指毫無價值【出處】明·畢魏《三報恩·罵佞》:“最可悲年少科名,弄得一文不值。”【示例】魯迅《而已集·讀書雜談》:“有時說自己的作文的根柢全是同情,有時將校對者罵得~。”【拼音碼】ywbz【燈謎面】一分錢買三【用法】主謂式;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含貶義
- 一文不名 yī wén bù míng 【解釋】一個錢都沒有。【拼音碼】ywbm【用法】主謂式;作謂語、定語;含貶義【英文】out of purse
- 一文半文 指極少的錢。 ? 元 李文蔚 《燕青博魚》第二摺: “著小人啊!也覓一文半文。”
- 一文如命 見“一錢如命”。
- 不名一文 見“不名一錢”。
-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俗諺。 謂即使是英雄好漢無錢也沒辦法。 ? 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十九回: “天下事只怕沒得銀錢, 便是俗語說得好: ‘一文錢難倒英雄漢。 ’” 姜樹茂 《漁港之春》第四章: “我剛才圍著鎮轉了三個圈, 沒借到半個銅板。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, 何況這么大的數, 難哪!”
- 不相上下 bù xiāng shàng xià 【解釋】分不出高低好壞。形容水平相當。【出處】唐·陸龜蒙《蠹化》:“翳葉仰嚙,如饑蠶之速,不相上下。”【示例】他倆年齡相當,個頭也~。【拼音碼】bxsx【燈謎面】并列第一看中;看中間;兩個第一【用法】偏正式;作謂語、定語、補語;用于人與無【英文】without much difference
- 不目 1. 謂不稱其名。 ? 《谷梁傳?閔公元年》: “冬, 齊仲孫 來。 其曰 齊仲孫 , 外之也;其不目而曰 仲孫 , 疏之也。” ? 范寧 注: “不目謂不言公子 慶公 。” 2. 不看。 ? 明 陶宗儀 《輟耕錄?崔麗人》: “畫(鷹圖)、詩、書皆絕神品也, 余驚詫良久。 時有司群官吏環視, 因縮不目, 托以跋語佳勝贖之。”
- 不相下 不相讓。 ? 唐 李益 《輕薄篇》: “ 淮陰 少年不相下, 酒酣半笑倚市門。” ? 宋 周密 《癸辛雜識別集?襄陽始末》: “矧諸名將器略難齊, 勢不相下。” ? 明 沈德符 《野獲編?吏部二?考察留用》: “ 沈四明 與 溫三原 不相下, 已非一日。”
- 不盈眥 一瞥間, 謂極短的時間。 ? 《漢書?敘傳上》: “朝為榮華, 夕而焦瘁, 福不盈眥, 禍溢于世。” ? 顏師古 注引 李奇 曰: “當富貴之間, 視不滿目, 故言不盈眥也。” ? 吳恂 注: “不盈眥, 蓋一瞥之義, 極言其暫。”
- 不盈 不滿。 ? 《易?坎》: “水流而不盈, 行險而不失其信。” ? 《詩?周南?卷耳》: “采采卷耳, 不盈頃筐。” ? 晉 陸機 《文賦》: “雖紛藹于此世, 嗟不盈于予掬。” ? 《剪燈新話?綠衣人傳》: “臥于舟尾, 終夜不寢, 見三人長不盈尺。”
- 不皦不昧 不明不暗。 形容恍惚不可捉摸。 語出《老子》: “一者, 其上不皦, 其下不昧, 繩繩不可名, 復歸于無物。” ? 南朝 齊 王屮 《頭陀寺碑文》: “惟恍惟惚, 不皦不昧, 莫系于去來, 復歸于無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