齒是什么意思
發音:
意思解釋
手機版
- (齒)
chǐ ㄔˇ
1)人和動物嘴里咀嚼食物的器官(通常稱“牙”):牙~。~腔。~髓。~齦。~冷(笑必開口,笑的時間長了,牙齒就會感到冷。因謂譏笑于人,如“令人~~”)。
2)排列像牙齒形狀的東西:~輪。鋸~。梳子~兒。
3)因幼馬每歲生一齒,故以齒計算牛馬的歲數,亦指人的年齡:馬~徒增(舊時自謙年長無能)。
4)并列:不~(不能同列或不與同列,表示鄙棄)。
5)談到,提及:~及。不足~數。
6)觸:~劍(觸劍受刀,指被殺或自刎)。
·參考詞匯:
tooth a tooth-like part of anything
- 齒亡舌存 chǐ wáng shé cún 【解釋】牙齒都掉了,舌頭還存在。比喻剛硬的容易折斷,柔軟的常能保全。【出處】漢·劉向《說苑·敬慎》:“夫舌之存也,豈非以其柔耶?齒之亡也,豈非以其剛耶?”【拼音碼】cwsc【用法】聯合式;作定語;比喻剛硬的容易折斷,柔軟的常能保全
- 齾齾 1. 參差起伏貌。 ? 宋 蘇軾 《九日黃樓作》詩: “煙消日出見漁村, 遠水鱗鱗出齾齾。” ? 宋 陸游 《泛舟》詩: “女墻齾齾帶斜暉, 短棹還從 剡 曲歸。” ? 清 曹寅 《南轅雜詩》之十七: “野山齾齾草颼飀, 遙指飛云入 宿州 。” 2. 缺損貌。 ? 宋 梅堯臣 《和<臘日>》: “獵鼓逄逄奏, 寒冰齾齾消。”
- 齒位 1. 按年齡大小所定的席次。 ? 《周禮?地官?黨正》: “國索鬼神而祭祀, 則以禮屬民而飲酒于序, 以正齒位。” ? 鄭玄 注: “正齒位者, 《鄉飲酒義》所謂‘六十者坐, 五十者立侍。 六十者三豆, 七十者四豆, 八十者五豆, 九十者六豆’是也。” 2. 排列的官位。 ? 明 趙南星 《與吳復庵書》: “輒忘其齒位之卑, 與明公剖心而盟。” ? 《續資治通鑒?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》: “初, 李思齊 與 察罕特穆爾 同起義師, 齒位相等。” 3. 年齡與官位。 特指長壽與高位。 ? 唐 韋應物 《送郗詹事》詩: “既獲天爵美, 況將齒位并。” ? 唐 權德輿 《唐故長安主簿李君墓志銘》: “齒位皆屈, 而智者嘆焉。”
- 齾齹 殘缺。 ? 清 錢謙益 《華山廟碑歌》: “去年登 岱 訪古跡, 開元 八分半齾齹。”
- 齒冠 chǐguàn[crown of a tooth] 牙齒露出齒齦的部分
- 齾翰 殘缺的文字、書札。 ? 唐 盧肇 《海潮賦》: “古人迷潮源兮, 刓編齾翰未曾言兮。” ? 清 錢謙益 《江陰李貫之七十序》: “殘編齾翰, 寤寐訪求。”
- 齒決 用牙齒咬斷。 ? 《禮記?曲禮上》: “濡肉齒決, 乾肉不齒決。” ? 孔穎達 疏: “濡, 濕也。 濕軟, 不可用手擘, 故用齒斷決而食之。 決, 猶斷也。” ? 《孟子?盡心上》: “放飯流歠, 而問無齒決, 是之謂不知務。” ? 朱熹 集注: “齒決, 嚙斷乾肉, 不敬之小者也。” ? 梁啟超 《新史學?論書法》: “《史記》之書法也, 豈嘗有如 廬陵 之《新五代史》, 晦菴 之《通鑒綱目》, 咬文嚼字, 矜愚飾智, 齗齗于緦小功之察, 而問無齒決者哉!”
- 齾丑 舊時“五”的隱語。 “丑”字虧缺右邊的上半邊為“五”。 ? 清 褚人獲 《堅瓠九集?市語》: “不若吾鄉市語有文理也。 一為旦底, 二為斷工, 三為橫川, 四為側目, 五為齾丑。”
- 齒冷 chǐlěng〈書〉恥笑(笑則張口,時間長了,牙齒就會感覺到冷):令人~。
- 齾 yà ㄧㄚˋ1)缺齒。2)(器物)缺損:“每行凡七十九字,其下多斷~不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