鯪是什么意思
發音:
意思解釋
手機版
- (鯪)
líng ㄌㄧㄥˊ
1)〔~魚〕a.體側扁,口小,有兩對須,肉味鮮美,亦稱“土鯪魚”;b.古代傳說中人面魚身的人魚,亦作“陵魚”;c.古代傳說中腹背有刺,能夠吞舟的大魚。
2)〔~鯉〕哺乳動物,全身有角質鱗片,無牙齒,吃螞蟻。鱗片可入藥。俗稱“穿山甲”。
- 鯪鯉 穿山甲。 又名龍鯉、石鯪魚。 ? 《楚辭?天問》“鯪魚何所” 漢 王逸 注: “一云鯪魚, 鯪鯉也, 有四足, 出南方。” ? 《魏書?高佑傳》: “ 高宗 末, 兗州 東郡 吏獲一異獸, 獻之京師, 時人咸無識者, 詔以問 佑 。 ? 佑 曰: ‘此是 三吳 所出, 厥名鯪鯉, 馀域率無。 ’” 明 李時珍 《本草綱目?鱗一?鯪鯉》: “其形肖鯉, 穴陵而居, 故曰鯪鯉, 而俗稱為穿山甲。 ? 郭璞 賦謂之龍鯉。 ? 《臨海水土記》云: ‘尾刺如三角菱, 故謂石鯪。 ’” 清 屈大均《廣東新語?介語?鯪鯉》: “鯪鯉, 似鯉有四足, 能陸能水, 其鱗堅利如鐵, 黑色, 絕有氣力, 能穿山而行, 一名穿山甲。”
- 鯖鳀 青魚的別名。 ? 明 屠本畯 《閩中海錯疏?鱗下》: “鯖鯷, 背青, 身長。 一名青魚。”
- 鯪鱧 鯪鯉。
- 鯖鲊 鯖鲊(鯖鲊)拼音:zhēng zhǎ 注音:ㄓㄥ ㄓㄚˇ 詞語解釋用腌魚制作的魚膾。《南齊書·虞悰傳》:“上就 悰 求諸飲食方, 悰 秘不肯出,上醉后體不快, 悰 乃獻醒酒鯖鮓一方而已。” 唐 王維 《贈吳官》詩:“江鄉鯖鮓不寄來, 秦 人湯餅那堪許。”
- 鲯 (鯕)qí ㄑㄧˊ1)〔~鰍〕魚,體側扁,長達一米,尾柄細小,黑褐色,頭高大,額部隆起,背鰭很長,尾鰭分叉深,生活在海洋中。鲯鰍
- 鯖(詞) [mackerel]分布于全世界溫、熱帶海域的鱸形目鯖科食用魚和游釣魚的統稱。游動迅速,食肉,體呈魚雷形,長30~170厘米。北大西洋的普通鯖(Scomber scombrus)以及盛產于加利福尼亞沿岸和大西洋的鳳尾鯖(S. colias),都是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魚類,同樣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還有印度鯖[羽鰓鮐屬(Rastrelliger)]、艦鯁[舵鰹屬(Auxis)]。馬鮫屬(Scomberomorus)則為受歡迎的游釣魚。mackerel一名也指某些鯊類(參閱鯖鯊[mackerelshark])、金槍魚和狐鰹。
- 鲯鰍 qíqiū[dolphin;dolphinfish] 一種魚,身體長而側扁,黑褐色,頭大,眼小,生活在海洋中
- 鯖 (鯖)qīng ㄑㄧㄥˉ1)魚類的一科,身體呈梭形而側扁,鱗圓而細小,頭尖口大。“鮐魚”即屬于鯖科。·參考詞匯:mackerel(1)鯖qīng(2)魚名 [mackerels]。北大西洋產的一種魚,上體綠色,有黑藍色橫紋,下體銀色,在歐洲和美洲都是一種最重要的食用魚,主要的捕捉季是當它們離開大海,成群地游向岸邊產卵的時候另見zhēng
- 鯫 (鯫)zōu ㄗㄡˉ1)小魚。2)〔~生〕a.古代用以罵人的話,意謂短小愚陋的人;b.謙辭,稱自己。
- 鲬 (鯒)yǒng ㄩㄥˇ1)魚的一類,身體長形,無鰾,肉可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