脫兔是什么意思
- tuōtù
逃走的兔子:動如~(比喻行動迅速,像逃走的兔子一樣)。
- 脫 tuō ㄊㄨㄛˉ1)離開,落掉:~產(chǎn)。~發(fā)(fà)。~節(jié)。~離。~落。...
- 兔 tù ㄊㄨˋ1)哺乳動物,耳長,尾短,上唇中間裂開,后肢較長,跑得快:...
- 動如脫兔 dòng rú tuō tù 【解釋】比喻行動敏捷。【出處】《孫子·九地》:“是故始如處女,敵人開戶;后如脫兔,敵不及拒。”【拼音碼】drtt
- 驚猿脫兔 jīng yuán tuō tù 【解釋】如受驚的猿猴、脫逃的兔子。形容迅速奔逃。【出處】清·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十三回:“還虧得苗子的腳底板厚,不怕巉巖荊棘,就如驚猿脫兔,漫山越嶺的逃散了。”【拼音碼】jytt
- 守如處女,出如脫兔 shǒu rú chǔ nǚ,chū rú tuō tù 【解釋】處女:未嫁的女子;脫兔:逃跑的兔子。指軍隊未行動時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樣持重;一行動就象飛跑的兔子那樣敏捷。【出處】《孫子·九地》:“是故始如處女,敵人開戶;后如脫兔,敵不及拒。”【示例】這倒不是道家法術,倒是用兵最精的所謂“~”,“出其不備”的妙策。(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七十三回)【拼音碼】svct
- 靜如處女,動如脫兔 jìng rú chǔ nǚ,dòng rú tuō tù 【解釋】處女:未嫁的女子;脫兔:逃跑的兔子。指軍隊未行動時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樣持重;一行動就象飛跑的兔子那樣敏捷。【出處】《孫子·九地》:“是故始如處女,敵人開戶;后如脫兔,敵不及拒。”【拼音碼】jrct
- 靜若處子, 動若脫兔 語本《孫子?九地》: “是故始如處女, 敵人開戶;后如脫兔, 敵不及拒。”形容軍隊未行動時就像未嫁的女子那樣沉靜, 一行動就像逃脫的兔子那樣敏捷。 ? 姚雪垠 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三十五章: “古人說‘靜若處子, 動若脫兔’, 也是不動的時候要像大姑娘深藏閨中, 動起來像脫網(wǎng)的兔子那么快。”
- 靜若處子,動若脫兔 jìng ruò chǔ zǐ,dòng ruò tuō tù 【解釋】指軍隊未行動時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樣沉靜,一行動就像逃脫的兔子那樣敏捷【出處】孫武《孫子·九地》:“是故始如處女,敵人開戶;后如脫兔,敵不及拒。”【示例】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35章:“古人說‘~’,也是不動的時候要像大姑娘深藏閨中,動起來像脫網(wǎng)的兔子那么快。”【拼音碼】jrcz【用法】復句式;作分句、定語;形容行動有章法
- 脫免 脫身免禍或免罪。 ? 唐 杜甫 《入衡州》詩: “久客幸脫免, 暮年漸激昂。” ? 元 喬吉 《金錢記》第二摺: “你著我怎動轉(zhuǎn)?怎脫免?” ? 《石點頭?貪婪漢六院賣風流》: “次子 留兒 , 因去尋親戚商議, 先不在家, 亦得脫免。” ? 清 曾國藩 《母弟溫甫哀詞》: “殺而榜諸衢, 前后死者百輩, 無得脫免。”
- 脫冠 1. 脫帽。 ? 唐 韓愈 《送惠師》詩: “脫冠翦頭發(fā), 飛步遺蹤塵。” 2. 脫去冠冕。 喻官吏去職。 ? 南朝 宋 謝靈運 《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》詩: “歸客遂海隅, 脫冠謝朝列。” ? 唐 羊士諤 《息舟荊溪呈李功曹》詩: “勉君脫冠意, 共匿無何鄉(xiāng)。”
- 脫光 1. 日、月食時失去光輝。 ? 《晉書?天文志中》: “《周禮》, 視祲氏, 掌十輝之法, 以觀妖祥, 辨吉兇。 一曰祲……五曰暗, 謂日、月蝕, 或曰脫光也。” 2. 傳說中的刀神。 ? 《藝文類聚》卷六十引《太公兵法》: “刀子之神, 名曰 脫光 。” ? 《初學記》卷二二引 南朝 梁簡文帝 《謝敕賚善勝刀啟》: “冰鍔含采, 雕琰表飾, 名均素質(zhì), 神號脫光。” 3. 將衣服全都脫掉;籠罩物或涂料等全部脫落。
- 脫凡 脫離凡俗。 ? 明 李東陽 《擬楊文懿公謚議》: “及播而為紀述制作之文, 奇聳健拔, 脫凡化腐。”
- 脫俗 tuōsú不沾染庸俗之氣:超凡~│房間布置得淡雅~。
- 脫出 tuōchū(1)[exclude]∶指出生或孵化時脫出當幼蟲從卵中脫出時(2)[escape;extricate from]∶擺脫的行為或事實脫出地心引力(3)[prolapse]∶向前、向下或向外脫落或滑出(如在器官脫垂中)
- 脫使 猶倘使。 表示假設。 ? 宋 蘇舜欽 《難易言》詩之二: “脫使擲丸下峻阪, 未若以財而發(fā)身。” ? 金 王若虛 《滹南詩話》卷下: “ 唐子西 云: ‘脫使真能去窮鬼, 自量無以致錢神。 ’” 清 陸以湉 《冷廬雜識?除夕奏凱》: “脫使群起疑懼, 鋌而走險, 為 張 逆添羽翼, 與四城為勁敵矣。”
- 脫劍 1. 解下佩劍。 比喻棄武修文。 語出《禮記?樂記》: “裨冕搢笏, 而虎賁之士說劍也。”說, 通“ 脫 ”。 ? 《孔子家語?辯樂》作“裨冕搢笏, 而虎賁之士脫劍”。 ? 唐 賈至 《閑居秋懷寄陽翟陸贊府封丘高少府》詩: “憶昔皇運初, 眾賓俱龍驤;解巾佐幕府, 脫劍升明堂。” 2. 漢 劉向 《新序?節(jié)士》: “ 延陵季子 將西聘 晉 , 帶寶劍以過 徐君 。 ? 徐君 觀劍, 不言而色欲之。 ? 延陵季子 為有上國之使, 未獻也。 然其心許之矣。 致使于 晉 , 故反, 則 徐君 死于 楚 ……于是 季子 以劍帶 徐君 墓樹而去。 ? 徐 人嘉而歌之曰: ‘ 延陵季子 兮不忘故, 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。 ’”后以“脫劍”用為悼念亡友之典。 ? 唐 李白 《自溧水道哭王炎》詩之二: “悲來欲脫劍, 掛向何枝好?”
- 脫體 1. 全身。 ? 宋 向子諲 《采桑子》詞: “人如濯濯春楊柳, 徹骨風流, 脫體溫柔。” ? 金 董解元 《西廂記諸宮調(diào)》卷五: “小詩便是得效藥, 讀罷頓然痊較。 入時衣袂, 脫體別穿一套。” 2. 指病愈。 ? 《醒世恒言?陳多壽生死夫妻》: “ 陳青 道: ‘就是小兒僥幸脫體, 也是水底撈針, 不知何日到手, 豈可擔閣人家閨女。 ’” 郭沫若 《創(chuàng)造十年》四: “我去看他時, 他的病也快要脫體了。” 3. 從根本上脫離。 ? 魯迅 《集外集?咬嚼未始“乏味”》: “這是嚴分男女的國度里必有的現(xiàn)象, 一時頗不容易脫體的, 所以正是傳統(tǒng)思想的束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