聲色是什么意思
發音:
意思解釋
手機版
- shēngsè
聲色1說話時的聲音和臉色:~俱厲│不動~。
聲色2
[shēngsè]
①指詩文等藝術表現出的格調、色彩:他的《空城計》演唱得別具~。
②指生氣和活力:這群青年人的到來給縣城增添了不少~。
聲色3
[shēngsè]〈書〉指歌舞和女色:不近~│~犬馬(指縱情淫樂的生活)。
- 聲 (聲)shēng ㄕㄥˉ1)物體振動時所產生的能引起聽覺的波:~音。~...
- 色 sè ㄙㄜˋ1)由物體發射、反射的光通過視覺而產生的印象:顏~。~彩。...
- 不動聲色 bù dòng shēng sè 【解釋】在緊急情況下,說話、神態仍跟平時一樣沒有變化。形容非常鎮靜。【出處】宋·歐陽修《相州晝錦堂記》:“垂紳正笏,不動聲色,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。”【示例】他也~,勤勤慎慎辦他的公事。(清·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第十二回)【拼音碼】bdss【燈謎面】貓兒守老鼠洞【用法】動賓式;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形容在緊急情況下不改變聲色【英文】keep/carry a stiff upper lip
- 不露聲色 bù lù shēng sè 【解釋】心里的打算不在說話和臉色上顯露出來。【出處】《資治通鑒·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》:“好以甘言啗人,而陰中傷之,不露辭色。”【示例】你看它,埋沒地下,~,生命的每一秒種都在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苦斗。(曹石《根的情操》)【拼音碼】blss【燈謎面】關閉彩電;鳥自無言花自羞【用法】動賓式;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用于不讓自己感情流露【英文】not show one's feelings
- 聲色不動 不動聲色。形容態度從容鎮靜,不隨意流露感情。
- 聲色俱厲 shēng sè jù lì 【解釋】聲色:說話時的聲音和臉色;厲:嚴厲。說話時聲音和臉色都很嚴厲。【出處】《晉書·明帝紀》:“(王)敦素以帝神武明略,大會百官而問溫嶠日:‘皇太子何以德稱?’聲色俱厲,必欲使有言。”【示例】達夫更決絕地說了一句,“不停辦我是不寄稿的!”說得有點~的程度。(郭沫若《革命春秋·創造十年》)【拼音碼】ssjl【燈謎面】霹靂火;雷鳴電閃【用法】主謂式;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用于說話的語氣【英文】severe in voice and countenance
- 聲色并厲 見“聲色俱厲”。
- 聲色貨利 shēng sè huò lì 【解釋】貨:指錢財;利:指私利。貪戀歌舞、女色、錢財、私利。泛指尋歡作樂和要錢等行徑。【出處】《書·仲虺之誥》:“惟王不邇聲色,不殖貨利。”【示例】長官有所不知,那“寶玉”原是靈的,只因為~所迷,故此不靈了。(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二十五回)【拼音碼】sshl【用法】聯合式;作主語、賓語、定語;含貶義
- 狗馬聲色 良犬、駿馬、音樂、女色。借指窮奢極侈的享樂。
- 裘馬聲色 衣輕裘,乘肥馬,醉心歌舞,迷戀女色。謂貪圖享受,生活糜爛。
- 聲臭 《詩?大雅?文王》: “上天之載, 無聲無臭。” ? 鄭玄 箋: “耳不聞聲音, 鼻不聞香臭。”原指聲音與氣味。 后以“聲臭”喻名聲或形跡。 ? 唐 元稹 《沂國公魏博德政碑》: “銘之戒之, 以永聲臭。” ? 宋 儲泳 《祛疑說?鬼神之理》: “夫鬼神者, 本無形跡之可見, 聲臭之可求, 謂之有則不可。”一說, 聲, 通“ 馨 ”。 聲臭, 為馨臭。
- 聲腔 shēngqiāng許多劇種所共有的、成系統的腔調,如昆腔、高腔、梆子腔、皮黃等。
- 聲能 shēngnéng[sound energy]媒質的總能量與無聲波存在時的能量之差;聲波所具有的能量
- 聲罪致討 shēng zuì zhì tǎo 【解釋】宣布罪狀,并加討伐。【出處】《國語·晉語五》:“是故伐備鐘鼓,聲其罪也。”【拼音碼】szzt【用法】聯合式;作謂語;指宣布罪狀,并加討伐
- 聲績 聲譽功績。 ? 《晉書?胡奮傳》: “ 奮 家世將門, 晚乃好學, 有刀筆之用, 所在有聲績, 居邊特有威惠。” ? 唐 劉禹錫 《代請朝覲表》: “臣伏受國恩, 忝承門蔭, 脫巾筮仕, 敢期榮名, 陳力效官, 靡樹聲績。” ? 宋 王禹偁 《故商州團練使翟公墓志銘》: “ 世宗 初, 平 淮 甸, 詔公為 蘄州 兵馬監押, 兼沿江巡檢。 善修職, 遂改 承天 軍使, 自是聲績聞于時矣。” ? 清 陳康祺 《郎潛紀聞》卷三: “庚戌至今垂三十年, 是榜人物內貳六官、外膺封疆者, 不聞大著聲績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