繩是什么意思
發音:
意思解釋
手機版
- (繩)
shéng ㄕㄥˊ
1)用兩股以上的棉麻纖維或棕草等擰成的條狀物:~子。~索。纜~。~梯。~操。~伎(a.雜技中的走繩;b.舊時指走繩的女藝人)。~鋸木斷(喻力量雖小,只要堅持不懈,就能做出看來很難辦到的事情)。
2)木工用的墨線,引申為標準、法則,又引申為按一定的標準去衡量、糾正:~墨。準~。~正。~之以法。
3)繼續:“~其祖武”(繼承祖先)。
4)贊譽:“~息媯以語楚子”(“息媯”,人名)。
5)姓。
·參考詞匯:
colt ligature line rope strand taenia
- 繩一戒百 謂懲罰一人以警戒眾人。
- 緄邊 gǔnbiān(~兒)在衣服、布鞋等的邊緣特別縫制的一種圓棱的邊兒。也作滾邊。
- 繩下 謂管束臣民。 ? 《漢書?元帝紀》: “﹝ 孝元皇帝 ﹞見 宣帝 所用多文法吏, 以刑名繩下。” ? 顏師古 注: “繩謂彈治之耳。” ? 《新唐書?房管傳》: “帝以吏事繩下。”
- 緄淆 亦作“緄淆”。 緄, 通“ 混 ”。 猶混淆。 混亂不清。 ? 章炳麟 《文學說例》: “自衰 宋 至今, 散行噂沓, 儷辭緄淆, 《蒼》《雅》之學, 于茲歇絕。” ? 章炳麟 《論承用“維新”二字之荒謬》: “就如 元晦 所言, 亦非以格竹為格物, 徒以名詞妄用, 情偽緄淆。”
- 繩舉 糾正舉發。 ? 唐 白居易 《奉天縣令崔鄯可倉部員外郎判度支案制》: “繩舉違謬, 惠養鰥惸。”
- 緄殽 緄殽(緄殽)拼音:gǔn yáo 注音:ㄍㄨㄣˇ ㄧㄠˊ 詞語解釋亦作“ 緄淆 ”。緄,通“ 混 ”。猶混淆。混亂不清。 章炳麟 《文學說例》:“自衰 宋 至今,散行噂沓,儷辭緄殽,《蒼》《雅》之學,於茲歇絶。” 章炳麟 《論承用“維新”二字之荒謬》:“就如 元晦 所言,亦非以格竹為格物,徒以名詞妄用,情偽緄淆。”
- 繩之以法 shéng zhī yǐ fǎ 【解釋】根據法律制裁。【出處】《后漢書·馮衍傳》:“以文帝之明,而魏尚之忠,繩之以法則為罪,施之以德則為功。”【示例】對于那些目無法紀的人,必須~,才能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。【拼音碼】szyf【用法】偏正式;作謂語、賓語;含褒義【英文】try somebody
- 緄帶 以色絲織成的束帶。 ? 《后漢書?輿服志下》: “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, 以采組為緄帶, 各如其綬色。” ? 《東觀漢記?鄧遵傳》: “詔賜 遵 金剛 鮮卑 緄帶一具。” ? 北齊 顏之推 《顏氏家訓?書證》: “于時當紺六色罽, 作此莙以飾緄帶。”
- 緄同 混合。 緄, 通“ 混 ”。 ? 張裕釗 《答吳摯甫書》: “蓋曰意, 曰辭、曰氣、曰法之數者, 非判然自為一事, 常乘乎其機而緄同以凝于一, 惟其妙之一出于自然而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