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馬之友是什么意思
發音:
意思解釋
手機版
- zhú mǎ zhī yǒu
【解釋】指兒童時期的朋友。
【出處】《晉書·殷浩傳》:“少時吾與浩共騎竹馬,我棄去,浩輒取之。”
【拼音碼】zmzy
【用法】偏正式;作賓語;含褒義
- 竹馬 zhúmǎ(~兒)①兒童放在胯下當馬騎的竹竿。②一種民間歌舞用的道具,...
- 之 zhī ㄓˉ1)助詞,表示領有、連屬關系:赤子~心。2)助詞,表示修飾...
- 友 yǒu ㄧㄡˇ1)彼此有交情的人:朋~。~誼。~情。2)有親近和睦關系...
- 竹馬之交 zhú mǎ zhī jiāo 【解釋】竹馬:小孩當馬騎的竹竿。童年時代就要好的朋友【出處】唐·李白《長干行》:“郎騎竹馬來,繞床弄青梅,同居長千里,兩小無嫌猜。”【示例】郭沫若《蔡文姬》第四幕第一場:“他和蔡文姬是~,他們是太親密了。”【拼音碼】zmzj【用法】偏正式;作賓語;含褒義
- 竹馬之好 謂兒童時期的交誼。
- 竹馬 zhúmǎ(~兒)①兒童放在胯下當馬騎的竹竿。②一種民間歌舞用的道具,用竹片、紙、布扎成馬形,可系在表演者身上。
- 竹馬子 即竹馬燈。 端木蕻良《“跑竹馬會”小釋》: “‘跑竹馬會’ 北京 也稱為‘竹馬子’。 馬用竹片、竹棍兒編扎成胎, 外面用紙糊成硬殼, 分為前半截、后半截, 拴在跑竹馬人的腰上。”參見“ 竹馬燈 ”。
- 竹馬燈 一種民間舞蹈形式。 竹馬一般用篾片扎成骨架, 外面糊紙或布, 分前后兩截, 系在舞者腰上如騎馬狀。 舞時表現騎馬徐行或疾馳、跳躍, 動作輕松活潑, 情緒熱烈奔放。 有的邊舞邊歌。
- 跑竹馬 民間娛樂活動之一種。 扮演者騎在竹馬上, 表演出馬或走或奔等各種動作。 ? 清 潘榮陛 《帝京歲時紀勝?上元》: “至百戲之雅馴者, 莫如南十番。 其馀裝演大頭和尚, 扮稻秧歌, 九曲黃花燈, 打十不閑, 盤杠子, 跑竹馬, 擊太平神鼓。”端木蕻良《曹雪芹》第十七章: “香會很多……傳統的巧爐圣會, 還有秧歌會, 高蹺會, 什不閑, 跨鼓花鈸, 跑竹馬會。”
- 踏竹馬 一種兒童游戲。 把竹竿當馬騎著玩。
- 騎竹馬 古時兒童常相與騎竹馬為戲, 后因用作詠兒童生活與友誼的典故。 ? 南朝 宋 劉義慶 《世說新語?品藻》: “ 桓公 語諸人曰: ‘少時與 淵源 共騎竹馬。 ’” 唐 白居易 《喜入新年自詠》: “ 大歷 年中騎竹馬, 幾人得見 會昌 春。” ? 前蜀 韋莊 《途次逢李氏兄弟感舊》詩: “曉傍柳陰騎竹馬, 夜隈燈影弄先生。”亦省作“ 騎竹 ”。 ? 唐 杜甫 《清明》詩之一: “繡羽銜花他自得, 紅顏騎竹我無緣。” ? 清 王夫之 《石崖先生傳略》: “與兩從兄, 自斗草騎竹, 以至就外傅, 皆未嘗一語失敬愛之度。”
- 不請之友 謂不待請求而為益友。 ? 《無量壽經》卷上: “為眾生類, 作不請之友, 荷負群生, 為之重任。”
- 奔走之友 bēn zǒu zhī yǒu 【解釋】指彼此盡力相助的摯友【出處】南朝·宋·范曄《后漢書·黨錮傳·何嵎》:“袁紹慕之,私與往來,結為奔走之友。”【示例】唐·牛僧孺《玄怪錄·來君綽》:“因與秀才羅巡、羅逖、李萬進結為~,共亡命至海州。”【拼音碼】bzzy【用法】偏正式;作賓語;含貶義
- 金蘭之友 jīn lán zhī yǒu 【解釋】指親密的朋友。【出處】《易·系辭上》:“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;同心之言,其臭如蘭。”【拼音碼】jlzy
- 兒童竹馬 《后漢書?郭伋傳》載: 郭伋 任 并州 牧, 問民疾苦, 推舉賢良, 所過縣邑, 老幼相攜迎送。 “始至行部, 到 西河 美稷 , 有童兒數百, 各騎竹馬, 道次迎拜。”后以“兒童竹馬”為稱頌太守之詞。 ? 明 湯顯祖 《牡丹亭?勸農》: “千村轉歲華, 愚父老香盆, 兒童竹馬。”
- 青梅竹馬 qīng méi zhú mǎ 【解釋】青梅:青的梅子;竹馬:兒童以竹竿當馬騎。形容小兒女天真無邪玩耍游戲的樣子。現指男女幼年時親密無間。【出處】唐·李白《長干行》詩:“郎騎竹馬來,繞床弄青梅。同居長干里,兩小無嫌猜。”【示例】那少年時期的~,在他心靈里留下了多少難忘的記憶啊!(魏巍《東方》第一部第九章)【拼音碼】qmzm【用法】聯合式;作主語、賓語;含褒義【故事】古代金陵城長干里街道住著兩戶人家,兩家均有孩子,他們從小在一起玩耍,小男孩騎著竹竿當馬,歡快地跑出來,女孩見梅樹上長著許多青梅就叫男孩去摘。男孩給他摘下許多。后來兩個小孩長大結為夫妻,雙雙恩愛白頭到老
- 鳩車竹馬 jiū chē zhú mǎ 【解釋】鳩車、竹馬:兒童玩具。借指童年【出處】清·曹寅《集余園看梅同人限字賦詩追憶昔游有感而作》:“鳩車竹馬曾經處,鮐背龐眉識此生。”【拼音碼】jczm【用法】聯合式;作主語、賓語、定語;借指童年
- 汗馬之功 謂戰功。
- 汗馬之勞 ①指征戰的勞苦。亦指戰功。②指用馬運輸的勞累。
- 犬馬之養 quǎn mǎ zhī yǎng 【解釋】供養父母的謙辭。【出處】《論語·為政》:“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。至于犬馬,皆能有養;不敬,何以別乎?”【拼音碼】qmzy【用法】偏正式;作賓語;含褒義
- 犬馬之決 謂臣僚的果敢決斷。
- 犬馬之力 猶犬馬之勞。
- 犬馬之勞 quǎn mǎ zhī láo 【解釋】愿象犬馬那樣為君主奔走效力。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驅使,為人效勞。【出處】《漢書·孔光傳》:“臣光智謀淺短,犬馬齒臷誠恐一旦顛仆,無以報稱。”【示例】李某不才,食祿多矣,無功報德,愿施~。(明·施耐庵《水滸全傳》第六十三回)【拼音碼】qmzl【燈謎面】雪橇飛奔【用法】偏正式;作賓語;含貶義【英文】serve like a dog and a horse
- 犬馬之年 猶犬馬齒。
- 犬馬之報 quǎn mǎ zhī bào 【解釋】愿象犬馬那樣供人驅使,以報恩情。【出處】元·無名氏《連環計》第二折:“呂布至死也不忘大德,當效犬馬之報。”【拼音碼】qmz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