痂是什么意思
- jiā ㄐㄧㄚˉ
1)傷口或瘡口血液、淋巴液等凝結成的東西,傷口或瘡口痊愈后,自行脫落:結~。
·參考詞匯:
scab
- 痂查 痂皮。 ? 章炳麟 《新方言?釋形體》: “創(chuàng)破結瘢如甲, 直隸 謂之痂查。 ? 《說文》: ‘痂, 疥也。 ’查, 馀音也。”
- 痁鬼 指生疫病而死者。 ? 清 許湄 《雙溪坪勘災》詩: “痁鬼村村聚, 牂羊戶戶同。 救災長吏職, 無術起哀鴻。”
- 痂癩 中醫(yī)學名詞。 一種皮膚病。 ? 《醫(yī)宗金鑒?張仲景<正傷寒論?辨脈法>》: “脈浮而大……風氣相搏必成癮疹, 身體為癢。 癢者名泄風, 久久為痂癩。 痂癩, 疥癬癘癩之類也。”集注引 成無己 曰: “痂癩者, 癘風也, 眉少發(fā)稀, 身有乾瘡而腥臭。”
- 痁語 像病狂時說胡話。 ? 清 袁枚 《新齊諧?塞外二事》: “ 雍正 時, 定西大將軍 紀成斌 以失律誅, 在塞外頗為祟。 后接任將軍 查公 轅下兵某白日仆地, 自稱 紀 大將軍 求索飲食。 眾皆羅拜, 代為乞命。 幕客 陳對軒 , 豪士也, 直前批其頰罵曰: ‘ 紀成斌 , 爾征 阿拉蒲坦 , 臨陣退縮, 以王法伏誅。 鬼若有靈, 尚宜自愧, 何敢忝為厲鬼, 作屠沽兒乞食狀耶?’罵畢, 兵蹶然起, 不復痁語矣。”
- 痂皮 傷口或瘡口表面上由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凝結而成的塊狀物, 傷口或瘡口痊愈后自行脫落。 ? 魯迅 《書信集?致蕭軍》: “孩子的燙傷已好, 可以走了, 不過痂皮還沒有脫, 所以不許他多走。”
- 痁病 瘧疾。 ? 南朝 齊 謝朓 《酬德賦》: “昔痁病于 漳 濱, 思繼歌而莫寫。”
- 痃 xuán ㄒㄩㄢˊ1)〔橫~〕由下疳引起的腹股溝淋巴結腫脹、發(fā)炎的癥狀。橫痃
- 痁疾 1. 瘧疾。 ? 南朝 宋 顏延之 《陶徵士誄》: “年在中身, 疢維痁疾。” ? 宋 錢愐 《錢氏私志》: “明節(jié) 劉后 , 一時遭遇, 寵傾六宮, 忽苦痁疾。” ? 明 方孝孺 《與鄭叔度書》之五: “去年冬末得痁疾, 綿歷三時。” ? 清 唐孫華 《余與匪莪侍御同日病瘧戲簡》詩: “胡為八月朔, 痁疾并時作。”原注: “痁, 瘧也。” 2. 患瘧疾。 ? 《舊唐書?高宗紀下》: “八月辛丑, 上痁疾, 令太子受諸司啟事。”
- 痄 zhà ㄓㄚˋ1)〔~腮〕一種傳染病,耳朵下面腫脹疼痛,病原體是一種濾過性病毒。亦稱“流行性腮腺炎”(“腮”讀輕聲)。2)〔~疨〕a.病甚;b.創(chuàng)口不愈合。痄腮
- 痁泄 瘧疾而又泄痢(水瀉痢疾)。 ? 唐 柳宗元 《唐故萬年令裴府君墓碣》: “ 元和 十二年秋七月日, 病痁泄卒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