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昏菽麥是什么意思
發音:
意思解釋
手機版
- 謂智力不能辨認豆麥。形容無知。
- 智昏 亦作“智惛”。 神智迷亂;胡涂。  ...
- 菽麥 1. 豆與麥。 ...
- 智昏 亦作“智惛”。 神智迷亂;胡涂。 ? 《淮南子?齊俗訓》: “水擊則波興, 氣亂則智昏。” ? 南朝 梁 江淹 《遂古篇》: “幽明詭性, 令智惛兮。” ? 唐 皎然 《禪詩》: “萬法出無門, 紛紛使智昏。” ? 茅盾 《子夜》十二: “那書房窗外的樹木蘇蘇地譏笑他的心亂智昏。”
- 菽麥 1. 豆與麥。 ? 《詩?豳風?七月》: “黍稷重穋, 禾麻菽麥。” ? 《禮記?內則》: “饘酏酒醴, 芼羹菽麥。” ? 清 黃燮清 《十一月朔大雪》詩: “松柏無完枝, 菽麥斷萌櫱。” 2. 比喻極易識別的事物。 ? 《左傳?成公十八年》: “ 周子 有兄而無慧, 不能辨菽麥。” ? 《三國志?蜀志?彭羕傳》: “愚夫不為也, 況仆頗別菽麥者哉!” 南朝 梁 劉孝標 《辯命論》: “聞言如響, 智昏菽麥, 神之辨也。”
- 利令智昏 lì lìng zhì hūn 【解釋】因貪圖私利而失去理智,把什么都忘了。【出處】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鄙諺曰:‘利令智昏。’平原君(趙勝)負馮亭邪說,使趙陷長平四十余萬眾,邯鄲幾亡。”【示例】獨苦國人無識者,~,則不免受其餌矣。(章炳麟《敬告對待間諜者》)【拼音碼】llzh【燈謎面】財迷【用法】主謂式;作謂語、定語;含貶義【英文】be blinded by lust for money【故事】公元前262年,秦昭王派大將白起率軍攻打韓國,秦軍攻占了野王。上黨守將馮亭將上黨奉獻給趙國換取保護,趙孝成王聽信平原君趙勝的意見接納了上黨,結果秦昭王派白起進攻趙國,在長平殲滅趙軍40萬。司馬遷評論平原君是利令智昏
- 不辯菽麥 同“不辨菽麥”。
- 未辨菽麥 分不清豆子和麥子。 形容愚昧無知。 ? 章炳麟 《駁康有為論革命書》: “ 載湉 小丑, 未辨菽麥, 鋌而走險。”參見“ 不辨菽麥 ”。
- 智曹 政府中管理文化教育的部門。 ? 康有為 《大同書》辛部第五章: “智曹, 凡創新之事, 特許之榮者掌焉。”
- 智術 zhìshù權術。
- 智數 謀術;心計。 ? 《后漢書?臧洪傳》: “ 臧洪 海內奇士, 才略智數, 不比于 超 矣。” ? 《北史?恩幸傳?徐紇》: “ 紇 機辯有智數, 當公斷決, 終日不以為勞。” ? 宋 朱弁 《曲洧舊聞》卷二: “近有一士人, 自言久游太學, 論及 韶 行事, 亦以此為智數過人, 而不以罔上陷老成罪。” ? 《朱元璋傳》第二章: “ 彭大 勇悍有膽略, 有智數, 敢作敢為, 和 郭子興 氣味相投。”
- 智水 1. 《論語?雍也》: “知者樂水。”謂智者達于物理, 周流不滯, 故樂水。 “智水”為對水的一種美稱。 ? 唐 陳陶 《種蘭》詩: “智水潤其根, 仁鋤護其芳。” 2. 灌頂之水。 謂佛教密宗弟子入門時, 本師用以灌灑頭頂, 以明諸佛護念的凈水。 見 唐 一行 《大日經疏》卷八。 亦泛指智慧。 智慧能除無明火與熱惱, 故稱“智水”。 ? 南朝 梁 王僧孺 《懺悔禮佛文》: “永沐智水, 長照慧日。” ? 唐 王勃 《梓州通泉縣惠普寺碑》: “抽紫玉于禪山, 朗玄珠于智水。”
- 智教 猶智育。 ? 康有為 《大同書》辛部第十三章: “若其公理乎, 則德教、智教、體教之外, 以實用教為最重, 故大學科專行之。”
- 智永 智永 基本解釋:陳、隋間書法家,僧人。名法極,山陰(今浙江紹興)人。出家于山陰永欣寺,人稱永禪師。王羲之七世孫。擅正書、草書,時求書者多,門檻為破,遂裹以鐵,號“鐵門限”。所書《真草千字文》有墨跡、石刻本存世。
- 智敏 才智敏捷。 ? 明 張三光 《蔣石原先生傳》: “ 臨桂 闕令, 檄先生佩兩符, 十六在省, 十四在邑, 神閑智敏, 分身應之, 沛若有馀也。”
- 智效 智效拼音:zhì xiào 注音:ㄓㄧˋ ㄒㄧㄠˋ 詞語解釋見“ 智効 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