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小言大是什么意思
發音:
意思解釋
手機版
- 謂才智低下,說話口氣卻很大。
- 智 zhì ㄓˋ1)聰明,見識:~力。~慧。~商。~育。~能。~謀。才~。...
- 小言 1. 不合大道的言論。 &nb...
- 大 dà ㄉㄚˋ1)指面積、體積、容量、數量、強度、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...
- 知小言大 見“知小謀大”。
- 小言 1. 不合大道的言論。 ? 《莊子?齊物論》: “大言炎炎, 小言詹詹。” ? 成玄英 疏: “儒墨小言, 滯于競辯, 徒有詞費, 無益教方。” ? 《莊子?列御寇》: “彼所小言, 盡人毒也。” ? 陸德明 釋文: “言不入道, 故曰小言。” ? 《孔子家語?好生》: “小辯害義, 小言破道。” 2. 有關小事的言論。 ? 《禮記?表記》: “事君大言入則望大利, 小言入則望小利。” ? 孔穎達 疏: “小言, 可以立小事之言。” ? 宋 楊萬里 《與虞彬甫右相書》: “小言可以大喻。” 3. 謂精微之言。 ? 唐 崔璐 《覽皮先輩盛制因作十韻以寄用伸款仰》: “小言入無間, 大言塞空虛。” 4. 謂描繪至微之物的雜體詩賦。 ? 戰國 宋玉 《小言賦》: “賢人有能為小言賦者, 賜之 云夢 之田。” ? 唐 顏真卿 皎然 有《七言小言聯句》詩。 ? 清 沈德潛 《說詩晬語》卷下: “雜體有大言、小言……等項, 近于戲弄, 古人偶為之, 然而大雅弗取。” 5. 指短詩、詞。 ? 明 胡應麟 《詩藪?古體上》: “樂府大篇必仿 漢 魏 , 小言間取 六朝 , 近體旁參 唐 律。” ? 王鵬運 《<強村詞>序》: “自維低下, 靡所成就, 即此趑趄小言, 度不能復有進益。”
- 智小謀大 謂能力低下而謀劃很大。
- 微言大義 wēi yán dà yì 【解釋】包含在精微語言里的深刻的道理。【出處】《漢書·藝文志》:“昔仲尼沒而微言絕,七十子喪而大義乖。”【拼音碼】wydy【燈謎面】小說內容概要【用法】聯合式;作主語、賓語;含褒義【英文】sublime words with deep meaning
- 微言大誼 見“微言大義”。
- 智將 足智多謀的將領。 ? 《孫子?作戰》: “故智將務食于敵, 食敵一鍾, 當吾二十鍾。” ? 《吳子?論將》: “觀敵之來, 一坐一起, 其政以理, 其追北佯為不及, 其見利佯為不知, 如此將者, 名為智將, 勿與戰矣。” ? 三國 蜀 諸葛亮 《心書?將才》: “奇變莫測, 動應多端, 轉禍為福, 臨危制勝, 此謂之智將。” ? 宋 魏泰 《東軒筆錄》卷一: “﹝ 真宗 ﹞一日語 萊公 曰……‘何人可為朕守 魏 ?’ 萊公 曰: ‘當此之際, 無方略可展。 古人有言: 智將不如福將。 臣觀參知政事 王欽若 , 宜可為守。 ’”
- 智盡能索 zhì jìn néng suǒ 【解釋】智慧和能力都已用盡。【出處】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此有知盡能索耳,終不余力而讓財矣。”【拼音碼】zjns【用法】聯合式;作謂語、定語;含貶義
- 智學 指文化、科學的各門學科。 ? 鄭觀應 《盛世危言?學校》: “智學者, 格物性理文字語言之類。”
- 智局 明智與器量。 ? 《三國志?吳志?張昭顧雍等傳論》: “ 顧雍 依杖素業, 而將之智局, 故能究極榮位。” ? 《晉書?石苞傳》: “﹝ 石苞 ﹞雅曠有智局, 容儀偉麗, 不修小節。” ? 《南史?王曇首傳》: “ 曇首 有智局, 喜慍不見于色, 閨門內雍雍如也。”
- 智多星 zhìduōxīng《水滸》中吳用的綽號。泛指計謀多的人。
- 智山 佛教語。 比喻超妙的大智慧。 ? 《華嚴經》卷二二: “智山法芽, 悉已清凈。 或現菩薩, 或現佛身。”
- 智士 zhìshì[intellect] 專心于智力活動的人;致力于反思維或推理工作的人
- 智巧 1. 機謀與巧詐。 ? 《韓非子?揚權》: “圣人之道, 去智與巧, 智巧不去, 難以為常。” ? 《文選?范曄<逸民傳論>》: “然而蟬蛻囂埃之中, 自致寰區之外, 異夫飾智巧以逐浮利者乎?” 李善 注引《淮南子》: “古之人同氣于天地, 與一世而優游, 及偽之生, 飾智以驚愚, 設詐以巧上。” ? 清 汪懋麟 《學士再疊前韻見貽奉答》之三: “吾徒守忠信, 智巧將奈何。” 2. 智慧與技巧。 ? 漢 枚乘 《七發》: “于是極犬馬之才, 困野獸之足, 窮相御之智巧。” ? 宋 沈作哲 《寓簡》卷十: “﹝吾﹞乃用工力智巧, 剪剔移徙, 雜以肥沃藥物注灌, 花始變而趣時。” ? 蕭軍 《五月的礦山》第八章: “他搜索盡了自己所學習過的各樣理論、各樣工作方法、各樣鼓動群眾的智巧。”
- 智均力敵 智均力敵拼音:zhì jūn lì dí 注音:ㄓㄧˋ ㄐㄩㄣ ㄌㄧˋ ㄉㄧˊ 成語解釋智均力敵【拼音】:zhì jūn lì dí【解釋】:指雙方的智略或勢力旗鼓相當。【出處】:《三國志·魏書·王朗傳》:“假使權親與蜀賊相持,搏戰曠日,智均力敵,兵不速決,當須軍興以成其勢者,然后宜選持重之將,承寇賊之要,相時而后動,擇地而后行,一舉更無余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