悱是什么意思
- fěi ㄈㄟˇ
1)想說可是不能夠恰當地說出來:~憤(憂思蓄積)。~惻。不~不發(fā)。
- 悱亹 謂文辭動聽。 ? 陳三立 《讀<漢書?蓋寬饒列傳>聊短述》詩: “激昂 鄭昌 頌, 悱亹 王生 篇。 議者執(zhí)金吾, 今則譽汝賢。”
- 悰緒 心緒。 ? 唐 元稹 《夢游春七十韻》: “悰緒竟何如, 棼絲不成絇。”
- 悱發(fā) 謂心有未明而希望人啟發(fā)。 ? 《宋書?隱逸傳?雷次宗》: “暨于弱冠, 遂托業(yè) 廬山 , 逮事釋和尚。 于時師友淵源, 務訓弘道, 外慕等夷, 內懷悱發(fā), 于是洗氣神明, 玩心墳典, 勉志勤躬, 夜以繼日。” ? 宋 沈遼 《勸學疏》: “方新學之來, 諸君亦有意乎!其悱發(fā)切磋, 非如簡策之略也。”
- 悰靈 歡樂的心情。 ? 宋 陳師道 《代與宰相賀正書》: “傾依祝詠, 交集悰靈。”
- 悱怨 猶哀怨。 ? 鄭振鐸 《中國俗文學史》第二章三: “一個壯丁離別了少婦, 執(zhí)殳而為王的先驅;一個執(zhí)役者連夜晚也還不得休息, 這情形在‘詩’里寫得悱怨。”
- 悰 cóng ㄘㄨㄥˊ1)歡樂;樂趣:“無~托詩譴。”2)心情;思緒:“離~病思兩依依。”3)謀劃。
- 悱怵 哀怨凄愴。 ? 清 包世臣 《藝舟雙楫?<東海記傳奇>敘》: “近人作《東海記》以紀其實…… 太倉 王君 季旭 更之, 其詞旨悱怵, 其節(jié)奏簡易。”
- 憫默 因憂傷而沉默。 ? 南朝 梁 江淹 《哀千里賦》: “既而悄愴成憂, 憫默自憐。” ? 唐 白居易 《琵琶引》序: “遂命酒, 使快彈數曲, 曲罷憫默。” ? 元 宮天挺 《范張雞黍》楔子: “聚首數年馀, 今日個臨岐歸去, 情憫默, 意躊躕。” ? 清 紀昀 《閱微草堂筆記?槐西雜志一》: “獵者曰: ‘邂逅相遇, 便成佳偶, 世無此便宜事。 事太便宜, 必有不便宜者存……爾二人宜自恨, 亦何恨于狐?’二人乃憫默而止。”
- 悱惻 fěicè〈書〉形容內心悲苦:纏綿~。
- 憫貧 憐恤貧苦的人。 ? 清 黃六鴻 《福惠全書?錢谷?解給》: “賙急憫貧, 仁宰之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