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白之冤是什么意思
- bù bái zhī yuān
【解釋】沒有得到辯白或洗刷的冤屈。
【示例】文革期間,許多老干部蒙受了~。
【拼音碼】bbzy
【燈謎面】好人坐班房啞巴虧;啞女告狀;好人入獄
【用法】偏正式;作主語、賓語;形容好人被冤枉
【英文】injustice
- 不白 1. 不顯著。 ...
- 之 zhī ㄓˉ1)助詞,表示領(lǐng)有、連屬關(guān)系:赤子~心。2)助詞,表示修飾...
- 冤 yuān ㄩㄢˉ1)屈枉,無故受到指責或處分:~枉。~屈。~案。~獄。...
- 不白 1. 不顯著。 ? 《韓詩外傳》卷一: “水火不積則光炎不博, 禮義不加乎國家則功名不白。” 2. 指無法申訴或得不到辯白。 如: 不白之冤。
- 覆盆之冤 fù pén zhī yuān 【解釋】翻過來放的盆子,陽光照不到里面。形容無處申訴的冤枉。【出處】《抱樸子·辯問》:“是責三光不照覆盆之內(nèi)也。”【拼音碼】fpzy
- 不明不白 bù míng bù bái 【解釋】指說話含含糊糊,很不清楚。也形容行為曖昧。【出處】元·無名氏《連環(huán)計》第四折:“怎么不明不白,著他父子每胡廝鬧了一夜。”【示例】薛婆當時滿臉堆下笑來,便道:“大官人休得錯怪。老身一生不曾要別人一厘一毫~的錢財。”(明·馮夢龍《古今小說》卷一)【拼音碼】bmbb【燈謎面】隔門看月;黑紙糊燈籠天亮再說;黑紙糊燈籠;下車伊始宜緘口【用法】聯(lián)合式;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含貶義,形容說話含糊不清等
- 九白之貢 清 代 外蒙古 每年例貢朝廷白色駝、馬共九匹, 稱為“九白之貢”。 ? 《清文獻通考?輿地二四》: “﹝ 喀爾喀 ﹞為西北強國, 共為七部, 有三汗: 中曰 土謝圖汗 , 東曰 車臣汗 , 西曰 扎薩克圖汗 …… 崇德 三年, 三汗并遣使入朝, 定各貢白馬八, 白駝一, 謂之九白之貢, 歲以為常。”
- 半文不白 見“半文半白”。
- 黃白之術(shù) 古代指方士燒煉丹藥點化金銀的法術(shù)。 ? 《漢書?淮南厲王劉長傳》: “又有《中篇》八卷, 言神仙黃白之術(shù)。” ? 《舊唐書?張亮傳》: “有 公孫常 者, 頗擅文辭, 自言有黃白之術(shù), 尤與 亮 善。” ? 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八: “何謂黃白之術(shù)?方士丹客哄人煉丹, 說養(yǎng)成黃芽, 再生白雪, 用藥點化為丹, 便鉛汞之類皆變黃金白銀。 故此煉丹叫做黃白之術(shù)。”
- 黃白之資 金銀錢財。 ? 《醒世恒言?賣油郎獨占花魁》: “ 美娘 將箱籠打開, 內(nèi)中都是黃白之資, 吳 綾 蜀 錦。”
- 不皂 深灰色。 ? 清 高士奇 《天祿識馀?退紅不皂》: “ 宋 時縑帛中有淡皂色, 謂之不皂。”
- 不的 不可靠;不確實。 ? 《警世通言?王嬌鸞百年長恨》: “ 孫九 領(lǐng)書, 夜宿曉行, 直至 吳江 延陵橋 下。 猶恐傳遞不的, 直候 周廷章 面送。” ? 《玉嬌梨》第十二回: “ 白公 道: ‘查得的確么?’家人道: ‘學中考案, 怎么不的?’”
- 不登登 忿怒貌。 ? 元 楊梓 《敬德不伏老》第一摺: “這廝們走將來上首頭坐, 全無些謙遜。 惱得咱便不登登按不住心頭忿。” ? 元 蕭德祥 《殺狗勸夫》第三摺: “你懷中倚恃著財豐盛, 動不動和人爭, 不登登按不住殺人性。”
- 不皇 同“不遑”。 來不及;沒有時間。 ? 《左傳?昭公七年》: “孤與其二三臣悼心失圖, 社稷之不皇, 況能懷恩君德?” 杜預 注: “皇, 暇也。” ? 宋 曾鞏 《徐孺子祠堂記》: “大木將顛, 非一繩所維, 何為棲棲不皇寧處。”
- 不登大雅之堂 bù dēng dà yǎ zhī táng 【解釋】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、“粗俗”的事物(多指文藝作品)。【示例】這部評話原是~的一部小說,初名“金玉緣”。(《兒女英雄傳·緣起首回》)【拼音碼】bddt【燈謎面】床底下的夜壺【用法】復句式;作謂語、定語;形容粗俗低級的東西,也作謙辭【英文】be unpresentable
- 不皦不昧 不明不暗。 形容恍惚不可捉摸。 語出《老子》: “一者, 其上不皦, 其下不昧, 繩繩不可名, 復歸于無物。” ? 南朝 齊 王屮 《頭陀寺碑文》: “惟恍惟惚, 不皦不昧, 莫系于去來, 復歸于無物。”
- 不登大雅 見“不登大雅之堂”。
- 不盈 不滿。 ? 《易?坎》: “水流而不盈, 行險而不失其信。” ? 《詩?周南?卷耳》: “采采卷耳, 不盈頃筐。” ? 晉 陸機 《文賦》: “雖紛藹于此世, 嗟不盈于予掬。” ? 《剪燈新話?綠衣人傳》: “臥于舟尾, 終夜不寢, 見三人長不盈尺。”
- 不登 1. 歉收。 ? 《禮記?曲禮下》: “歲兇, 年谷不登。” ? 《漢書?元帝紀》: “歲數(shù)不登, 元元困乏, 不勝饑寒。” ? 宋 蘇軾 《許州西湖》詩: “ 潁川 七不登, 野氣長蒼莽。” ? 清 吳敏樹 《先考行狀》: “今歲頗不登, 貸者艱償, 不如放之。” 2. 不升。 ? 《左傳?文公二年》: “《周志》有之: 勇則害上, 不登于明堂。” 3. 不用。 ? 《左傳?隱公五年》: “鳥獸之肉不登于俎, 皮革、齒牙、骨角、毛羽不登于器。” ? 楊伯峻 注: “不登于器, 猶言不用于制成軍國之重要器物。” 4. 不與, 不贊成。 ? 《左傳?襄公元年》: “于是為 宋 討 魚石 , 故稱 宋 , 且不登叛人也。” ? 杜預 注: “登, 成也。 不與其專邑叛君, 故使 彭城 還系 宋 。” ? 楊伯峻 注: “不登即不贊同。” ? 漢 陳琳 《為袁紹檄豫州》: “幕府惟強干弱枝之義, 且不登叛人之黨, 故復援旌擐甲, 席卷起征。”